↑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的说法,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性格特征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创造出独特的中国烹饪技艺。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的是医与食的结合,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这样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饮食绵延了170多万年,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孔子“不食不时”的话,意在论证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B.为论证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介绍了中国烹饪的文化特点。

C.文章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出发,解释了饮食文化中“五味”“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产生。

D.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充分而详实地论述了中国人在饮食生活方面具有的文化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之说,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佳肴,在饮食文化上有“色,香、味”俱全的讲究。

B.中国人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着“阴阳五行”的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之说,而且形成了“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株式。

C.因为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在“中和”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的,所以“中和之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