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的美学传统中,眼泪叙事一直有着一席之地。只要阅读一下从古到今的中国典籍,我们便会知晓,眼泪叙事基本上是一种关于女性的叙事方式,湘妃竹上的斑点、绛珠仙草(林黛玉)的还泪,皆是女性眼泪叙事的经典范本。眼泪是写在女性面颊上的诗行,也是女性独有的秘密武器。无论神话还是小说、电影,所有的眼泪叙事都具女性的阴柔特征,这也是现代大众文化领域内的煽情旗手多为女性作家的根本原因。

古典时代,眼泪叙事尚有颠覆反叛的语义(孟姜女哭长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眼泪叙事,似乎只剩下唤起观者的同情心这一项虛弱功能。诱导观看者感动并且珠泪滚滚,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琼瑶阿姨的《梅花烙》、韩剧《蓝色生死恋》皆是此中楷模。大众看完这些影视剧,最多的反馈是“我看哭了”“感动死了”等等。由此可见,眼泪叙事的终极目的,便是利用文本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来召唤藏匿在观者泪腺下的泪水,从而涓滴成海,形成一种规模壮大的集体泪场。广场舞的阿姨们以噪音与身体圈画她们所占领的高地,眼泪叙事专家们则以观者泪水的盎司来度量他们的作品是否直抵大众之心。

真正的电影大师,不会利用简单的煽情手法到达艺术核心。我们只要看看哈内克的影片《钢琴教师》与《爱》,便会明白,大师级导演是如何冷峻隐忍地呈现人性的复杂性的。观影若干年后,我都能记起《钢琴教师》里的最后一个镜头:女主角一个人走在街头,带着她胸前不可遮掩的自我刺杀的创口,与整个人流逆向而行。这才是艺术精品的最佳归宿:大脑,而非泪滴。女主角的创口深深地烙进观者的脑细胞,给予观者震撼性思考。而非被观者的泪光所映照,泪水流完的那一刻,便如废弃的纸巾一般抛进垃圾桶。

“文革”是全体中国人的创伤性事件。如何将这个创伤性事件真实、艺术、反思地呈现出来,考验的是导演的综合实力与艺术水准。将一场创伤性民族灾难,演变为简单的煽情剧,是普通艺术家亦该避过的误区。感动是大众文化的最为重要的指标,而非艺术精品的主要表征。我想,这也是法国戛纳电影节将张艺谋的《归来》放入非竞赛展映的根本原因。法国人文底蕴丰厚,艺术生态正常,当然不会将低端的大众消费品归于精品一栏。中国的艺术生态一向紊乱,这里汇集了骗子(制片人不履行与编剧签订的合同)、乞丐(给点小钱就大唱赞歌的影评人)、抄袭犯等等江湖大忽悠,再加上资讯资本的推波助澜,于是作为羊民的观众们,只能认为感动便是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最高标准,眼泪便是赠送给一部影片的最佳赞颂。

一百年前,蔡元培便开始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倡导美育:“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一百年后,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仍旧活在“感情推动力的簿弱”之中。中国的历史,便是原地打转的罩着眼布的驴子的历史。什么时候民众的审美能从简单眼泪叙事上升至理性思维,便是民族曙光的真正到来之。

1.下列关于“眼泪叙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眼泪叙事的终极目的是利用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来感动观者,催人泪下。

B.眼泪叙事具有的功能就是颠覆反叛,而不是唤起观者的同情心。

C.所有的眼泪叙事都具有女性的阴柔特征,是一种关于女性的叙事方式。

D.眼泪叙事简单的煽情手法不能抵达大众之心,难逃被观者抛弃的命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电影大师,不会利用简单的煽情手法到达艺术核心,而是冷峻隐忍地呈现人性的复杂性。

B.艺术精品的衡量标准,不是感动和眼泪,而是能够深深烙进观者的大脑,给予观众震撼性的思考。

C.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审美艺术标准缺乏理性高度,一百年过去后,其审美水平并没有提高。

D.中国紊乱的艺术生态,是造成中国整个社会都将能否感动作为衡量影片好坏的最高标准的根本原因。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