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

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转移中争相展示的招商引资的新路数,其中究竞有多少是真正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有多少是紧密呼应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一些地方向上汇报、对外宣传时,为了标榜自己的“高度重视”,竟然把高速公路、城市广场等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了民生工程。民生是个“秀”。“有粉搭在脸上”,这是许多官员的共通心态。就谈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忙于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简单地将城市样式照搬进来,靠近路边的建筑,还要涂脂抹粉,配上白墙红顶。老百姓的谋生之道、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就急着要在一个早上颠覆农民既有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于此,官员们有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视察的“盆景”,有了自己表功炫耀的“面子”,甚至还有了其中房地产开发的“实惠”,老百姓却尝到了难言的苦果。民生是个“痛”。一些地方政府或盲目追求跨越发展,或急于拉动投资需求,或企图摆脱财政困境,提出加速城市化,让更多的百姓以承包土地换一纸户籍,尽快过上城市生活,享受公共服务,沐浴现代文明。但是,他们并没有换位思考:农民到城里买不起房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子女就学遇到困难怎么办?

民生是什么?不是口号,不是标榜,它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民生建设是什么?不是政绩工程,不是权宜之计,它是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发展方式,一种社会文明。

有人说:保民生还是要看发展,没有财力保障民生都是空谈。有道理,但未必尽然。财力固然重要,但比财力更重要的是理念,是一个地方坚守的发展基点。有人说:保民生还是要重考核,没有硬性指标民生很难落实。有道理,也未必尽然。考核不可或缺,但比考核更重要的是情怀,是共产党人执政的价值取向。

民生深处是民权。我以为,保民生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本位,坚持老百姓当家做主。当然,更具意义的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素质的提升,是主体力量的成长,民主路径的拓展。只有在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在权利与权力的法治契合中,政府的民生关怀才有更为深广的内容,社会的民生进步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各级政府要将“民生”真正落到实处,还是要更多一些民众情怀,更多一些民生导向,更多一些民主保障。

(摘编自苏北《力戒“口惠民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府、媒体和百姓的合力推动下,“民生”近年来已成了响亮的“主题词”。

B.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在各地刺激内需的大手笔中的占比,让作者失望。

C.民生不是政绩工程和权宜之计,而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社会文明和执政理念。

D.只要政府坚持人民本位、民众的权利意识觉醒,“民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从三个方面连举三个事实来突出民生之“热”,再指出问题所在。

B.第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明了作者的态度。

C.作者用“筐”“秀”“痛”的概括生动地揭示了当前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D.作者用“有道理,但未必尽然”来委婉否定某些人的观点,语言很有分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某些地方的做法感到气愤,因这些地方竟把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民生工程来标榜自己。

B.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粉刷装饰靠近路边的建筑的做法都是在“作秀”。

C.某些地方政府提出加速城市化,却没有考虑百姓的切身利益,致使民生成为口号,甚至成为“痛”。

D.作者提出,财力固然重要,考核不可或缺,但比财力更重要的是理念,比考核更重要的是情怀。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