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学与现代人生是什么关系?儒学在今天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关涉儒学的本质。儒学以“道”为最高追求,这是理解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的关键。“道”无非就是指人的价值与信仰,指人生的追求、社会的遵循。那么,儒学之道主要包含哪些层面的“道”呢?

其一是天下为公的人伦之道。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这是儒家追求的王道。“公”与“私”相对,是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彰显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提出“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人与人相处的五种主要关系,其他关系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达道者,大道也。五达道如何处理? 孔子提出的原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子把它称为“人义”,即为人者都应自觉做到。

其二是政之所成的为政之道。孔子常说“政者,正也”,“为政”无非就是“为正”。为政者皆有其位,他们更应该有其德,德位相配者才能为政治国。为政者要做到自身正,须先有对“正”的认知。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子产说“学而后为政”。这个“学”是指正确的认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为正”,传统的“大学之道”讲求培养君子,他们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可以“喻于义”,他们的德行像“风”,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格局大、有气象。时代顺利前行,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其三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要想知礼又有道德,无论是为政在位者还是普通民众,都面临一个自身修养的问题。于是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方法。这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点,它被认为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被推尊为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伦理框架。曾子说,孔子的学说“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本义是“反求诸身”,即反省自己,亦即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看起来,孔子提出的方法十分简单,但在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一般人想不到的“不简单”。

最后是与时偕行的时中之道。中庸,就是中之用,也就是用中,把握中道。中庸要求不偏不倚,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作为方法论和处事原则,中庸或中道原则是对和谐的追求。人处在伦理关系中,和谐的关系应当君仁、臣忠,应当父慈、子孝,人伦关系都是相互的、双向的,把握其间的平衡就是和谐,就能发现中和之美,这就是“天地位”。只有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万物育”。只有稳定,才能生长;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从社会管理的意义上讲,中庸指不断纠偏的过程。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按照中道学说,人要按照该做的去做,这就是“以礼制中”。如有人不能做好,就要教育引导,这就是“以型教中”。如果有人违背道德规范,甚至伤义败俗、危害社会,教育也不起作用,那就要“以刑教中”,这就是加以强制,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摘自杨朝明《儒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伦之道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之上的,就是指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

B.为政者要做到德位相配,真正达到“为正”的目标,就必须对“正”有正确的认知。

C.孔子儒学的核心就是仁, 也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可以作为他的学说的全部概括。

D.时中之道要求把握人伦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君仁而后臣忠,父慈而后子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B.文中多次援引孔子及其弟子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儒家的观点。

C.文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学之道的内涵,并对它们分别做了评价。

D.文章末段从方法论、处事原则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恕之道强调人的自身修养,人伦之道强调入的公德意识,儒家强调要内外兼修。

B.为政者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他们是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C.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这和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D.“以礼制中”“以型教中”“以刑教中”是纠偏逐步加强的过程,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