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诗歌语言中的“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而自屈原开始“木叶”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可以作为“树”的概念,但是它却较“树”单纯,“木”的疏朗的形象将“叶”排斥在外,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诗人们出于文字洗练的追求,就可以将“树叶”简化为“树”。

C.“木”本身暗示了它的颜色和触感,于是“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的是整个舒朗而清秋的气息。

D.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深层意、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潜藏的、确定的,需要我们细心留意。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并在最后做了小结。

B.文章在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时,将“高树”和“高木”做了对比分析,从不同中发现相同。

C.文章第二段探寻“木叶”用于秋景中时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D.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 “木叶”与“落木”造成的诗歌意境差别作了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印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

B.“木叶”的“木”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C.古代诗歌中同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却不尽一致,这正是诗歌语言暗示性引发了不同联想的结果。

D.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就相去千里。写作和鉴赏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