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________________。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____________。但是,(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涣然冰释   置身事外   相提并论   俯拾即是

B. 迎刃而解   置身事外   相得益彰   俯拾即是

C. 迎刃而解   置之度外   相提并论   数见不鲜

D. 涣然冰释   置之度外   相得益彰   数见不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探寻,更需要“该不该”、“能不能”的判断。

B. 中国的进步,与其说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毋宁说更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C. 中国的进步,虽然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但也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

D. 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行不行”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复杂的矛盾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B. 复杂的矛盾也许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也许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C. 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D. 难道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通形,社会的正义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

高三语文选择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