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人建构起以“天人感应”为特色的世界图式,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和改造人与自然,在冯先生眼中,这是汉代人科学精神的表现。但对于汉代的科学观,冯先生并非完全认可,原因在于这种科学观具有神秘主义成分。

先生认识到,汉代的“天人感应”说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真理,而是一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神秘性表现为以不可言说的“感动”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可以神秘地“感动”自然界,使之有正常的或不正常的现象。

汉代人认为“天人感应”中神秘的联系主要源于“同类相动”原则。“类”概念的提出,在冯先生看来,是阴阳五行家实现“天人感应”的关键。自先秦以来,阴阳五行家便发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同类相动”现象。对此冯先生并未完全否定,他指出“两个乐器,如果震动数相同,可以引起共鸣,这就是所谓 ‘同声相应’。这是真实的”。而对于“从山里出来的云彩有草木的形象,从水里出来的云彩有鱼鳞的形象”等观点,他却认为“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这种虚构“把自然现象拟人化,认为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力量,也是有意识、意志和目的的”。这在冯先生看来是唯心主义思想。从历史角度看,汉代“天人感应”的科学观虽由先秦阴阳五行说发展而来,但已由先秦的“唯物主义”转为“唯心主义”。

冯先生指出,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所说的五行和阴阳基本上还是物质性的东西。但先秦的阴阳五行说在秦汉时期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延续了先秦阴阳五行说的自然主义路径;另一种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此说“把阴阳和五行看成是具有精神、意识和道德属性的实体,从道德意义去了解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的法则,把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看成一种精神性的‘感应’或上帝意志的体现,认为世界的变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汉代人这种以“天人感应”为特色的世界观源于人的主观联想与虚构,并非通过实验获得的确切认知。根据这种虚构的认知来解释和改造人与世界,在冯先生看来正是这种学说的神秘性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冯先生所说汉代的阴阳五行说分为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两种路径,这两种路径虽对立,但却是同一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念是“天人感应”说的基础,而“天人感应”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科学观念上的世界图式。由此看来,“天人感应”说是建立在汉代科学观基础上的一种神秘主义的世界观。

(摘编自代玉民《神秘主义的科学观——论冯友兰眼中的汉代科学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先生认为汉代人的科学精神表现在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观来解释和改造人与自然。

B. 冯先生所说的“神秘的联系”,主要是指人与自然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动”进行沟通。

C. “同类相动”现象有的反映出事物间真实的联系,有的则属于臆测的毫无根据的虚构。

D. “天人感应”说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具有神秘性,但仍然是科学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汉代的科学观及其神秘主义成分入手,围绕“天人感应”说逐层深入论证。

B. 文章第三段采用对比论证,意在阐明汉代“天人感应”说已经成为唯心主义思想。

C. 文章第四段重点论述战国至秦汉阴阳五行说走向唯心的发展历程,论证层次清晰。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最后得出结论,论证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感应”说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真理,但也客观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阴阳五行家实现“天人感应”须有“同类相动”,因此“类”概念的提出至关重要。

C. 如果没有“天人感应”说的确立,先秦的五行阴阳说在汉代就不会发展成唯心主义。

D. 汉代的自然主义和“天人感应”虽然都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说,但是二者相互独立。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