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在中国的史前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随着探源脚步的迈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案例。

大约在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繁荣。玉琮与钺、璜、璧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成为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现在,越来越多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保护,使考古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良渚文明才有确立的基础。

良渚古城有8个故宫那么大,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走过83个年头。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从1959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日渐丰满起来。

在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曾经不知道有一个“良渚”的存在,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但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在距今5000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区域,如辽西可能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良渚文明在距今4300年后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及九州。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良渚文明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是史前时代出现的考古学文化,尚玉使这一文化闪现出了文明的火花。

B.在良渚文化中,玉被赋予了身份、权力、财富的意义,含有良渚人的信仰因素。

C.统一对良渚古城发掘的玉器及其玉上标识的认识,是良渚文明得以确立的前提。

D.良渚文明、红山文明等启示人们要对近现代历史观念里的文明观念有个再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良渚文化放在历史背景中论证,便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认识良渚文化。

B.文章第二段介绍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论证了良渚文明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C.文章将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良渚文化的特征表现得更清晰。

D.文章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证“良渚”这一案例的“特殊”之处,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杭州余杭发现的墓群看,大约在5300年前,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里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统治中心,小国林立。

B.通行的标准往往以有无文字和青铜器来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但从良渚文化来看,这种标准要变通理解。

C.经过多年考古,学界逐渐了解良渚文化的个性特点,现在良渚文化被定义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

D.良渚文明与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区域性文明不断提供礼制规范、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中华文明渐渐走向了大一统。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