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事实上,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因此,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与实质。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过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符号。然而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土生土长、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

世人皆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人们往往直觉地认为这是由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缘故,却不能充分注意历代人民对文化创造的自觉而顽强的追求。书法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 “笔为心画” ,人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因此在显示个人的创造追求方面具有极大的鲜明度。而且,这种在文化创造方面高度自觉的个性化追求,至迟在汉代“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已有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大量“八分”名碑尽管在书写中都遵循了扁方横势、逆入顺出、波礫扬厉、“燕不双飞” 等模式要求,却仍然姿彩纷呈,各有风致。由此以后,在各体书法的写作中,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更是蔚成风气,并且日益加深。所以中国书法虽然概括说来只有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都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各白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虽然由于封建科举的功令限制,出现过千人一面的“馆阁书法”,但这种书法即使在封建时代也几乎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一致批判。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确有某种去芜存精的内在机能。

在历代书法创作与理论中有着鲜明的“以力为美”的倾向。胡小石先生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警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远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这段话生动明白之极,却不只是胡先生个人的见解,而是透彻地再现了历代书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

但是,书法艺术 “以力为美”并不是指写字要用巨大的力气,张牙舞爪,霸气逼人:而是指书法的线条与形象要有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它的来源主要靠实践的功力与火候,这就叫“力由功来”。“以力为美”归根到底是要求在笔墨的运用上达到高度的艺术准确性,而这种境界若不靠深厚的功力是无法达到的:书法的“力”是练功练出来的,而不是使劲使出来的。

书法艺术“以力为美”、“力由功来”,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更为内在而深刻的因素。传统文化的创造有无数品种与样式,而无论哪--种真创造都必然出干真功夫。所以中国人从做学问、创事业、练本事乃至养身体,都把“功到自然成”持为信念,同时也是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而“功”也便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对一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

“功”的产生只有靠勤学苦练,这正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气质。同时,中国人又历来强调“学无止境”,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要求是始终篷勃而永无休止的,这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在今天尤有发扬之必要。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只是简单的符号,书法家通过想象和加工让中国书法艺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B.封建科举制度下优生的“馆阁书法”,遭到所有书法艺术家与理论家的致批判。

C.胡小石的评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点出中国书法笔画对“力”的崇尚。

D.书法艺术“以力为美”需要深厚的功力,而深厚功力的获得源自不断的勤学苦练。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一起萌芽,共同发展。

B.中国的书法概括为篆隶正草四体,但每种字体却有难以计数的风格与流派,这源于书法家对艺术创造与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

C.八分书流行的阶段,充分地表现了书法是高度个性的艺术,“笔为心画”,书法家有着独特的风格。

D.“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概念,对切文化创造起着引导与保证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力由功来”便源于此。

3.中国书法艺术蕴含I传统文化感些精神与实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