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问题,究其根本是创作问题,而创作之核心是作家艺术家的境界问题。观当下创作境域,眺审美远方所亟,艺术创作须回答好追“典”与离“典”的问题。

典者,经典也,就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从文化原点解读“典”之意涵,“典”者不仅呈现正大气象,而且极富庄严、隆重仪式之美感。观此字,上为“册”,表示先贤之著;下为“奉”,表示恭敬捧持之意。无疑,“典”作为范本与至高,不仅难以逾越,尤其不可侵犯。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经典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自然成为艺术模仿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对象。

追典,根本在于知典。观文艺创作问题,因追“典”而产生或引发的诸多问题,是为重“患”,且不断恶性传递、交叉感染,损害艺术生态、污染创作环境。这类追“典”要么误把“下作”视经典,以为历代遗存皆为经典;要么权将新作当古典,以为当下“有名”其作即“典”;要么错把“非典”当真典,完全以自我好恶为尺度、定典“格”;要么好将“小鬼”当“真佛”,以为“官衔”决定“标准”,“标准”就是“经典”,如此等等。事实上,历代文艺遗存中,有不少是随意之作或为“下作”,甚至就是糟粕、垃圾,根本没有效法意义。君不见,当下唯所谓名家是瞻者多矣,而拜倒在各类文艺“官阶”之下,竟将“位”作当“范本”、视“高标”,是为典型的不知典,也属追典之大祸害。

艺术史上,大凡成就傲世的作家艺术家,均有追典的经历,张大千的成功尤具典型意义。张大千是模仿高手,八大、唐寅、石涛之作,张氏多有仿作,均能以假乱真,足见其追典功夫。为画敦煌佛造像,其与家人等先后两次来到人迹罕至、大漠深处之莫高窟,近三年时间几近天天面壁敦煌、临摹壁画,完成所有精美壁画的临摹,其中不少画作达到了“原样原色,完全逼真”的效果。书法史上,追典奇人或非怀素莫属。怀素学书,苦追唐楷经典欧阳询,写穿木盘,又种万株蕉叶,为纸而书,终将欧体乱真,为人赞叹。

然而,追典毕竟只在典内,离典方入创作。假如没有张大千后来的“泼墨泼彩”,没有怀素后来的狂草书法,那么前者仅仅是敦煌壁画的临摹之劳,或仅将壁画移至宣纸而已;后者也仅仅是欧阳询的重复文本,或为欧楷的翻版。依艺术本质论观,这种追典只是摹典,并无艺术本真价值。

于追典之中离典者,为许多艺术大家所崇尚,也是必然路径。只是,没有追典之过程,谈不上离典之结果;离典不仅是脱离典之形态,也是拒绝典之束缚,更是创造新典之状貌。自然,追典难,离典更难。追典是学研,离典是结果。追典让离典寻径问道,离典让追典富于意义。而在离典的远方,审视追典的努力,或许追典更自觉、更致力,离典才更从容、更悠然。

(选自《艺术创作取“高”行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的境界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而艺术创作要把握好追“典”与离“典”的关系。

B.人从孩提时就有模仿的天性和本能,而“典”作为范本与至高,自然成为艺术模仿中重要和特殊的对象。

C.因追“典”而产生或引发的恶性传递、交叉感染等诸多问题,损害了艺术生态、污染了创作环境。

D.于追典之中离典,是成为艺术大家的必经之路。追典是为了离典;只有离典才能创造新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批评追典过程中种种错误做法,说明其症结是不知典、不懂典。

B.文章举了张大千和怀素的事例,采用假设推导方式,说明艺术家要离典方入创作。

C.文章在提出论点之后采用对比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追典与离典的辩证关系。

D.文章认为艺术家创作既要知“典”、追“典”,也要脱离典之形态,拒绝典之束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批评了那些把当下“有名”视为“经典”的观念,进而提出经典是历代遗存被直接效法的作品。

B.依艺术本质论观,临摹敦煌壁画、重复欧阳询的文本,这种追典只是摹典,并无艺术本真价值。

C.追典是过程,离典是结果;离典是从形态到创作法则上对旧典的彻底否定,更是创造新典的前提。

D.文章认为,搞清“追典”和“离典”之辩证关系,或许能更自觉地致力于“追典”更从容悠然地“离典”。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