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认为乡村改良是摆脱危机,复兴民族的一条希望之路。1923年,民间组织“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合作社发放低息0.6%-0.7%贷款,再由合作社以1%-1.2%的利息贷给社员。

从1930年开始,合作事业在中国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运动。1935年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16个省。全国合作社数量从1930年2463个增长到1937年的46983个。合作主义作为理想,一直体现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但合作运动也被国民党作为反共政治斗争的工具。1933年国民党政府设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并逐步扩展到川闽甘黔。到了1940年,国民党政府仍继续热衷于合作社的推广,但合作运动既没有解决农村金融的枯竭,也没有改变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村经济的恢复最终成为空话。

——摘编自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贷款应优先社员、组员;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银行以低息贷款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到1956年,全国建立了10.3万个农村信用社,入股农户近1亿户,吸收农民储蓄存款4.32亿元,发放贷款10亿元,提前实现原定的合作金融目标。

——摘编自蓝虹、穆争社《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20-40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分析国民政府致力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结果不同的原因。

高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