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在观看了反映大桥建设情况的视频后,广东省委书记李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和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先后致辞。

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韩正在开通仪式致辞中表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内地、香港、澳门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2009年12月15日,国务院经评估后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将于10月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

(摘编于《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新闻《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堪称佼佼者,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并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港珠澳大桥技术上最困难的是建造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隧道由33个“元件”组成,即长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的沉管。每个沉管的排水量重达8万吨,几乎相当于一艘航母。33节沉管在珠海附近的桂山岛上预先制造完成,通过浮桥和拖船运至安装地点。安装需对接33次,耗时3年多。去年5月2日,经过10余小时吊装,海底隧道重约6000吨的最终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数公里长的水下13~44米处的海底隧道连为一体,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港珠澳大桥不愧是“中国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取材于中国新闻社2018年10月23日消息《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开通,世界之最,中国骄傲!》)

材料三: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月7日刊登记者莎拉·拉扎勒斯的文章,题为《造价200亿美元的“脐带”:中国公布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文章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发展自己的粤港澳大湾区宏伟计划的核心,它希望这一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成就可媲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的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拥有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的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人口约6800万。这一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不到1%,拥有不到5%的人口,但是产生了中国12%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排名全球第11位的经济总量。

这座横跨珠江两岸、全长55公里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不仅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也充分反映了这个国家不断增强的地缘政治信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4日报道《美媒:港珠澳大桥堪称非凡壮举展现中国不断增强雄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历时8年多,是中国经济实力、科研水平和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

B. 港珠澳大桥采用的120年标准包括了防腐抗震、建设管理、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等技术。

C. 东、西人工岛的跨度长达6.7公里,安装对接水下沉管需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力支撑。

D. 粤港澳大湾区富可敌国,但与纽约、东京几大湾区相比,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高度评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巨大意义。

B. 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复杂程度多体现在最长钢结构、海底隧道、沉管对接等方面。

C. 沿着港珠澳大桥去珠江东岸,乘客会先看到江海景色,然后才能体验海底行车。

D. 外媒从位置、面积、人口、经济实力等几方面评论港珠澳大桥,视其为政治行为。

3.分别概括后二则报道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它们报道内容不同的原因。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