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变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此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变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想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 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的过程。

C. 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越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 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

C.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 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 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 《天论》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源于采用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路。

D. 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和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