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众媒介在塑造偶像时,热衷于塑造能够带来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娱乐化偶像,如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等,使本应多元化的偶像塑造,呈现出单一的、片面的、娱乐化的景象。于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也以娱乐偶像为主。

如今,几乎每家电视台,每个频道,每家纸质媒体,每家网站,都开设了常规性的娱乐栏目、娱乐板块和娱乐网页,对娱乐明星感情生活、日常出行、演艺工作、时尚消费等等事无巨细地跟踪报道,甚至连易中天这样的文化精英,也被塑造成堪比演艺明星的偶像巨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早在2003年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对2710名大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专题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大部分青少年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娱乐活动,他们的崇拜行为主要集中于模仿偶像行为、参加“粉丝”团活动、纵情谈论维护偶像等方面。许多青少年可能对记英语单词一筹莫展,但对娱乐偶像的血型、星座、爱好、绯闻逸事却能如数家珍。而20世纪以来因疯狂崇拜娱乐偶像而发生的悲剧也数不胜数,如杨丽娟追星事件、温州某中学生没见到赵薇而自杀事件、香港某女生因张国荣离世而跳海等等。

选自《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策略》有删改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选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有删改)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选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有删改)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超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选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中几乎全是娱乐明星,这和大众媒介在塑造偶像时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

B. 根据调查,“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的人生经历,他们关注“明星”的方方面面,对其了如指掌。

C. 青少年选择娱乐明星作为偶像,会让自己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中,甚至会作出轻生这样的极端行为。

D. 在娱乐效应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虽然文化精英也被娱乐化,但是他们却没能成为主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导青少年的“偶像”观。

B. “眼球经济”、商业炒作,都是“花美男”们得以有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阴柔之风的盛行,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 转型过程中,当下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这与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有关。

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要充分发挥美育的教育作用来积极应对。

3.如何改变当下青少年病态审美的现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