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ロ,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zhú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四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中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材料三、材料四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