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史载,夏商周三代,有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九鼎,一直是有国者的荣耀,据说乃是夏禹治水划定九州之后所铸,以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大地已步入统一的王权时代。九鼎不但铜铸而成,而且雕刻着百物之象,更有着尊神避邪的宗教力量。作为相传为夏人所铸的艺术瑰宝,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还是极有价值的,而前提则是确定它出现于夏代。

近年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从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球玉、制骨以至木工建筑都已出现专业分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容器,此外还有铃、戈、簇、戚、刀、锥、鱼钩等青铜乐器、兵器、工具等,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在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等礼器和装饰品上,纹样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水平作基础,夏人合九牧之金(铜)以铸九鼎的传说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

此前氏族部落时期已大量出现的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玉琮及其徽识图案,其后的殷商已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奔器。夏代建立起一个统领诸方的联盟王朝,倾全力铸造出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铜鼎,通过集中绘饰各方国徽识和诸方异物,以显示一统的王权,当在情理之中。因此,九鼎首先便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联盟国家体制的象征。所谓“远方图物”,很可能就是王朝将所辖九州各方国的兽形图纹或是各氏族集团的图腾摹绘下来,然后把它们分别涂画或铸造在诸多个鼎器上面,这些鼎器的组合,就是一面联盟的大旗。为了显示胜利者的骄傲,在这些图饰当中,极可能还要标识出被征服被消灭部落和氏族的图腾,这便有了所谓“神奸”的区分。在当时人看来,敌对部落的图腾无疑就是奸邪之物。可见这些“百物而为之备”的画面世界,展示的却分明是人间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九鼎的宗教功能同样体现着这种交织着神意和王权的文化特征。《左传》称“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史记》称“皆尝享鬺上帝鬼神”,都在强调九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还是重要的享祭上帝鬼神的礼器,而这种享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诸方图腾汇集到一个祭坛上,所享祭的就不再是各自的神袱,伴随着地上王权的建立,天神一元观念正在形成。

应该说,除了九鼎所显示的神权和王权特征,无论是其绘饰诸方图腾妖邪的纹样,还是作为享祭上帝的礼器,都还明显带有氏族时代器物的文化遗留;不过九鼎“远方图物”上“百物而为之备”,“百物”被分为“神”和“奸”,也即好和坏两大类,各具图像,使民识之,实际上有着展示各地方物、图腾、异善、奇物的功能,绘画艺术第一次部分地从原始象征、宗教神秘的氛围中剥离出来,萌生了写实、再现、认知的审美因素。而汇聚“百物”,则显示了新兴联盟国家前所未有的包容天下的大千气魄。

(摘编自廖群《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出现于夏代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否是治水划定九州的夏禹所铸,尚不得而知。

B.二里头文化遗址可以证明九鼎是统领诸方的夏王朝所铸,代表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

C.“远方图物”出现在不同器物上面,组合成联盟的大旗,体现了社会集团关系的变迁。

D.九鼎是有艺术价值的青铜器皿,更有尊神避邪的宗教力量,也象征着联盟国家体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从社会分工的精细、青铜器的出现、纹样工艺的成熟来说明夏人铸九鼎合乎情理。

B.第三段重点分析夏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推断出九鼎象征国家联盟体制这一政治意义。

C.第四段引用《左传》和《史记》中的语句,证明九鼎不仅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宗教功能。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结合青铜发展,从政治、宗教、审美等方面来论述九鼎的价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远方图物”上不仅有九州各方国的兽形图纹,也有各氏族集团和敌对部落的图腾。

B.九鼎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已进入统一的王权时代,也表明天神一元观念已经形成。

C.九鼎上的特征带有氏族时代器物的文化遗留,“远方图物”有“使民知神奸”的作用。

D.九鼎上“百物”各具图像,说明绘画艺术已经从原始宗教中剥离出来,自成一体。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