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情与国情相连。面对震古烁今的史诗性变化,把握时代脉动,深入现实生活,创作中华民族“新史诗”,是诗人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产品,史诗是集体编撰、反映人类童年时期英雄传说、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根据描写对象,分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前者称神话史诗,充满幻想和神奇色彩,如印度《摩诃婆罗多》;后者讲述英雄人物事迹,如《伊里亚特》史诗界定标准是西方提供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没有史诗。美国学者海涛华武断地认为,在中国文学中可以看到欧洲文学中除了史诗之外的所有重要文类。这种说法缺乏依据,也不符合中国的文学实践事实上,自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以来,中国就在文体和观念上建立了与西方不同的史诗范式中国史诗的主角不是个人而是人民,题材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内涵上是一种建立在历史事件、人物基础之上,弘扬国家主体文化和精神的文学样式。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诗人创作史诗,但“史诗”仅限于篇幅的“长”,缺少精神的“重”,在文体和思想高度上并未实现对《诗经》杜甫诗实质意义的超越。当代诗人在新史诗创作中,应坚持什么原则呢?

坚持民族性。民俗学家钟敬文说:“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艺术范本吉狄马加的我,雪豹》就是立足族“小传统”、面向中华“大传统”抒发个人情怀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典范之作。民族既是史诗创作的对象,也是史诗激励的目标。当代诗人的史诗创作,必须坚持本土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使史诗彰显民族精神气魄、美学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坚持时代性。时代是文艺的灵魂,文艺是时代的先声,诗歌特别是史诗更应因时而兴,乘势而变。如果说郭沫若面对的时代主题是启蒙,艾青、贺敬之面对的是救亡、解放,李瑛面对的是建设,今天我们面对的则是发展。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火热的社会实践、恢宏的时代旋律是史诗的底色。因此,史诗创作必须反映时代、观照时代,立足解决时代问题、回应时代课题,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达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吟咏好。

坚持人民性。关注人民生活、感受人民喜悲、传递人民心声、描绘人民梦想,是中国气派的文艺的核心法则,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史诗既需要把人民作为创作的源泉,也需要把人民作为服务的源头,一个诗人只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生活在一个价值层面上、一个精神共同体中,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才能称得上“人民诗人,比如梁平的《重庆书》是近年来颂唱现实主义的长篇佳作。

扎根民族,立足时代,面向人民,拿出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优秀作品,是史诗创作必然取向,也是主体自觉、文化自信在人民诗人创作上的应有体现。诗人一旦对当下“史诗般的实践”有正确的体验和认知,个人历史意识和家国天下精神共振,为时代写作、为人民写作和为个人写作就会完美地统一诗人通过抒写大时代,会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由个体诗人转变为人民诗人。

(摘编自李瑾《新时代呼唤中华民族新史诗》,219年5月2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脉动的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中国诗人的使命与责任。

B.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史诗是集体编撰、反映人类所有英雄传说与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C.诗人要做民族诗人、坚持民族性,民族既是史诗创作的对象,也是史诗激励的目标。

D.诗人创作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就要与人民生活在一个价值层面、精神共同体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驳美国学者的说法,指出中国早已在文体观念上建立了与西方不同的史诗范式。

B.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述了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艺术范本。

C.作者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坚持人民性、描绘人民梦想是中国气派的文艺的唯一法则。

D.文章论证结构严密,分别从民族性、时代性与人民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史诗创作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诗排斥个人、拒绝神话,必须建立在历史事件、人物基础之上,弘扬国家主体文化与精神。

B.中国史诗创作诗人多、篇幅长,但没有精神实质,没有实现对《诗经》的实质意义的完全超越

C.当代史诗激励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断前行,进而形成了其本土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D.诗人个人历史意识与家国天下精神共振,通过抒写大时代,会由个体诗人转变为人民诗人。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