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纸媒”即纸质媒体,是指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的媒介。常见的纸媒: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传媒,是其他传媒的源头,但报纸作为最早的新闻传媒,后来居上。报纸在19世纪末“大众化”完成之后,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远胜图书以及在报纸之后出现的期刊。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传播学者塔奇曼·盖伊就曾指出,报纸每天只允许版面出版一次,这就意味着其版面内容在24小时内是固定的,相比于每秒都更新的在线新闻,报纸的时效性十分落后。

另外,报纸的容量也十分有限。报纸的版面有限,在报道时只能选一些重要事件或典型新闻进行报道。付印之前的内容在出版前需要经过仔细挑选和编辑。相反,作为拥有无限容量的互联网却可以覆盖来自全球的各种信息。

同时,报纸还不易保存。报纸的长期储存除了需要足够的空间外,还需要让纸墨处于特定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下,这相比于可以储存在数据库终端的在线新闻,传统媒体的读者很难实现对过去某个日期的新闻进行再次阅读。

此外,报纸的成本昂贵。报纸的收费体系本身就要求读者为一份实体读物进行付费,尤其是那些主流报纸。较高的订阅费更加促使大量的读者去选择那些免费的在线消息。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子报》)

材科三:

材料四:

从视觉角度来看,读者对色彩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对于报纸而言,彩色相比黑白更能传递情感元素。此次,《人民日报》宣布全部版面彩色印刷,全彩印提升了报纸的视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改版之后报纸的订价仍然不变。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进行了适当的减版“瘦身”,纵观该报历年来发展,增版次数颇多,但减版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一“瘦身”也正是人民日报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要调整。

在今年这一轮改版中,指向性最明确的要数《第一财经日报》。“一财”表示,这是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日报内容将全面转向深度报道和优质观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体不断减少,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无疑是纸媒最重要的一块阵地。现如今,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人们阅读生活中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仅仅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却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渴望,因此对纸媒而言,专注高质量的深度调查报道或许不失为一种改版的良策。

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改版有其必要性,是纸媒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种自救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未来几年纸媒仍会进行减版,突出深度报道加大影响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纸媒的困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以互联网媒体为主导进行转型,因为优质内容也需借助新的平台来扩大传播力。除此之外,纸媒还需彻底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才能更好地适应融媒的发展。

(摘编自“蓝鲸财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书、报纸、期刊都是纸质媒体,图书和期刊在新闻传播力上,要弱于完成“大众化”之后的报纸。

B.塔奇曼·盖伊认为报纸时效性很落后,当天的报纸在24小时之内,其版面上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C.我国报纸总印数从2005年到2013年,大致呈上升趋势,之后逐年下降,而其总印数增速有一定起伏。

D.《人民日报》进行调整,既注重提升视觉效果,又与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相顺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发展,给报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能为报纸行业传播优质内容提供新的平台。

B.报纸版面有限,不能覆盖更多信息,《第--财经日报》向深度报道的转型有一定的针对性。

C.报纸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不利于长期储存,这使得读者很难读到过去的新闻。

D.有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报业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以上四则材料,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材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请两两组合,加以归纳,并做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