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高一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