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枣树

苏学文

秋天来了,果实都成熟了。

秋院中间那棵枣树,枝上挂满了红枣,阳光下莹莹的亮。有风摇树,熟透的枣子就落了地。枣树有碗口粗,树叶荫满半拉院子,院子里住着兄弟俩,已分了家,枣树成了中界。

没分家的时候,每年枣子刚染红晕,木杆子就在枝叶间搅动了。分了家,树上的枣子却没人动。枣树一家一半,都想等着自己的那一半枣子熟透了再吃。

每日,有几双眼盯着枣树看,尤其孩子,那脸蛋如枣儿般渐红,末了就嚷:“吃枣。”

有母亲从屋里走出,硬扯着进屋,哄着:“枣儿没熟,熟了再吃。馋虫!”

另有母亲也会嚷:“吃、吃!那枣儿里有虫虫,明日咱上街买。”

枣子熟透了。兄弟俩就商量。哥说:“各家摘各家的一边。”

弟说:“这树长得偏心,枝杈都长在你那边。”

哥说:“要不,就让孩子自己摘着吃。”

弟说:“你的孩子大,我的孩子小。”

哥说:“你的孩子先摘。

弟说:“那就先摘两天。”

弟的孩子就拎着篮子来,拿着杆子打。树上的枣儿啪啦啪啦地落,红了一地。哥的孩子站在门口望,眼里的泪珠子也就啪啪的掉。做母亲的就说:“谁叫你大呢?谁叫你爹也大呢,晚来几年,啥不就能占先!”

哥就躲在屋里吸烟。枣树刚结枣儿那年,弟弟就如他的孩子那么大。枣熟了,哥拿着杆子打,弟在地上拣。拣起一个,弟送到哥手里,说:“哥,你吃。”哥说:“你先吃。”弟就将一颗枣儿塞进哥的嘴里,哥就咬了小半,含在嘴里,品着味,不忍咽去。弟也慢慢地嚼。几颗红枣,兄弟俩吃了半日。

弟的孩子欢欢地打,弟媳就出来在地上拣,拣有半篮,孩子乏了,停下杆。弟媳就嚷:“打呀,打呀!”

孩子终于停下了杆。临了,弟媳说:“明日拿长杆打。”

当夜,起了大风,风从树上过,摇落了满枝枣。翌日,哥起得早,看见满院红,就用扫帚扫。哥将枣儿拣进筐里,放在枣树下,进屋时,在筐里拿一颗,要给儿子尝尝鲜。

弟从屋里出,看见满枝青。弟就想,哥也真蛮理,刚打了一日就心急,若是打了二日呢?哥不是从前的哥了,自从娶了妻生了子,兄弟就再不会有以前的光景了。

弟站在院里喊:“哥,枣呢。”

哥在屋里说:“院里呢。”

弟瞅着院子洁净,有扫帚痕,心里陡生一股火:“哥,你咋这样!”

哥问:“咋啦?”

弟说:“心疼了,也不该夜里打。”

哥走出屋:“夜里刮了风,吹落了。我把它扫在筐子里。”

弟用眼睛寻,寻到一筐枣,脸上就一笑:“我以为……”

哥说:“我拿一颗枣让孩子尝尝,这是那颗核。”说着,哥就将枣核丢在弟的面前。

弟问:“这筐枣咋办?”

哥说:“一家一半。”

弟就倒了半筐回屋。当日,弟和弟媳吵了一架。哥听弟媳在屋里说:“他说拿了一颗,你就信?”哥就细想,不就是一颗枣儿嘛。

不久,枣树就伐倒了,树干归了弟,树枝给了哥。

于是,院子里便落进满地的日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枣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美好景象。结尾处“满地的日光”给人晃眼的感觉,暗示荫蔽兄弟俩的一片亲情已经打破。

B.小说结尾弟和弟媳吵架的情景,表明弟斤斤计较,完全是受弟媳影响的。文中插叙兄弟俩合吃枣的往事,也印证了弟媳是导致兄弟分家的关键因素。

C.本文运用了物线法,枣子熟了——兄弟分枣——兄弟分树,围绕“枣”所代表的核心利益,细致刻画了兄弟两家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里的枣树也可理解成一棵亲情之树,从分枣到分树,分掉的是手足情,体现了作者对人们因计较小利而导致亲情变淡的深度思考。

2.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哥哥形象的。

3.读了小说后,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示?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