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忆是清明

张恩杰

①去年9月7日,相声大师常宝华驾鹤西去,享年88岁。今年4月2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西里常宝华生前寓所,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他的大女儿常晓兰与小女儿常静。她们讲述了父亲去世后家中的一些变化。

②常静介绍,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她收到了父亲的学生田军发来的追忆文章,读完后哭了。田军在文中写道,“常老师创作刻苦,写本子非常忘我和投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本子经常是修改几遍十几遍,边演边改,在一场场演出中不断完善。像《昨天》《说海》《帽子工厂》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这样一遍遍改出来的。”田军说,自己写的第一个反映海军航空兵生活的相声作品《养场兵》,就是常老师逐字逐句给改出来的,而且常老师坚持不署名。这件事反映出常老师的胸怀和提携年轻人的真诚。

③“爸爸生前是个很开朗乐观的人,他在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了大半辈子笑声。他希望他去世后,相声迷们来他墓前祭拜他时,神情不用那么严肃悲伤,能从镌刻在墓碑上略带调侃的那几句话里感受到平和快乐。”常静说道。在常静看来,墓志铭恰恰也是父亲相声表演生涯的内心写照。

④作为长女,常晓兰在父亲走后,常常召集家庭聚会,整理父亲的遗物。在常老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房里,两个书柜占去大半位置,堆满了各种奖杯及书籍,“抚摸着这些奖杯,我为在军旅相声艺术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功的父亲感到骄傲和欣慰。”

⑤常晓兰还发现,父亲生前一直在写日记,365天从未间断,他靠这常年积累获得相声创作素材。几乎每个笔记簿,都被他写得密密麻麻,叠加在一起,装满了一个大纸箱子。另外,她还注意到,父亲生前热爱公益慈善事业,哪个地方受灾了,都有他捐的善款、棉被、衣服等等,各种募捐证书证明了这一切。

⑥“父亲这一生也诲人不倦,他培养了牛群、英达、侯耀华、赵福玉等学生。”常晓兰说道,父亲为人低调,面对荣誉、地位和福利待遇,从来不挑剔、不计较。他是正师级的干部,副军级的福利待遇。按照他的级别,可以享受150平方米的寓所,但他一直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干休所公寓楼里。

⑦不过,常宝华对于子女的要求很严格。在开国上将、海军政委苏振华曾问他家庭生活中有无任何困难,说出来组织帮忙解决。对此,他婉言谢绝,并未就子女的教育、就业问题给领导添麻烦。“事实上,那些年我们家也过得不容易。”常晓兰说。

⑧在常晓兰看来,母亲是父亲相声事业上最强大的后盾。直到晚年,父亲退休在家,除了社会上的一些演出,大多时间在家陪着母亲。《鲁豫有约》栏目曾就他们结婚63周年做过专题访谈。常宝华在节目中说,自己活了70多岁,双手从未和过面,都是爱人帮他操持家务。常晓兰则称,父亲唯一擅长的是做土豆沙拉。

⑨常宝华走后,子女们将父亲生前舞台上表演时穿过的长袍马褂、用过的折扇、快板及魔术道具分别送给了他的徒弟。另外,她还和弟妹们商量着要将父亲的手稿日记等遗物捐赠给国内一家即将成立的相声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⑩“父亲过世后,曾经充满着欢声笑语的老屋也沉寂了下来,再也看不到祖孙三代在大年三十围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的热闹场景了。”常晓兰伤感地说。她还清楚地记得,击鼓传花游戏几乎成了他们家族成员围坐在一起过大年的例牌菜,传到谁手里,谁就得起身表演节目;每个小家庭要做一道菜,参与评分,常宝华亲自品尝后,会对色香味俱全的菜品进行奖励。

⑪常晓兰还记得,父亲常宝华为了苦心培养常家第三代学相声,将长孙常远和外孙杨凯叫到一起,手把手地教。当他看到常远和杨凯没有入戏的神情时,就站在一边一声不吭地逗狗,将二人吓得战战兢兢。在一次节目访谈中,常远说这是爷爷对他们的一种鞭策,希望他们有所长进。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中常宝华的“要求严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引用常宝华学生的话,有哪些作用?

3.选文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称选用)

4.有人说选文第⑧段写常宝华退休后不操持家务有损他的形象,应该删去这一段,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选材特点)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