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书信不仅寄托着个人的情怀,也深深烙上时代发展的印记,书信也成为人们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陆,则铁道纵横,四通八达,凡轮船所不至,有轮车以济之。其利较轮船为尤溥,以无波涛之险,无礁石之虞。数十年来,泰西各国虽山僻之区亦行铁轨,故其货物能转输利便,运接灵速;遇一方困乏,四境济之,虽有荒旱之灾,而无饥馑之患。

——摘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或则敢怒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所以北京学界为全国所景仰,不亦宜乎?

——摘自《闻一多书信集》

材料三 

——摘自《彭德怀、毛泽东致张学良信函》(1936年1月)

材料四  自一九四七年九月拜别后久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摘自钱学森致陈叔通书信(1955年6月15日)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向李鸿章提出的建议。并指出孙中山当时的救国理念是什么?他的建议遭到拒绝和社会腐败使孙中山产生怎样的新认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起而抗之”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他们在抗争中提出了哪些口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事急矣,时亦迫矣”。概括材料三中红一方面军致函张学良的目的。

(4)据材料四,概括钱学森当时的处境。信中钱学森提到自己“努力思考学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归国后如何报效祖国?

九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