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家”一词,较早见于《孟子》:“仲子,齐子世家也。”(《滕文公》下)赵岐注“世家”为“世儿卿大夫之家”。司马迁著《史记》,有“世家”一体,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后世言“世家”或“世族”者,大多据《孟子》和《史记》引申,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世家大族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如或因军功封侯拜相、子孙袭其封爵禄位而成,或以经商致富跻身官僚而成为一方望门,但是最普遍的还是由读书进入仕途而遗泽后代以成者。在封建社会,广为流传的这两句话:“满朝赤紫贵,尽是读书人。”极扼要地道出了文化在封建世家形成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世家在形成之后,为保持长久不衰,一方面是兼并土地,广积田产。但是,仅有田产,并不足以保住富贵与名望。如果政治上衰落,财产随时都有被势家夺去的危险,所以,比财产更重要的是要使后代子孙具有跻身官场、谋取显官要职的能力。为此,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督子读书,尤其是那些由科场起家的世家大族,对文化尤为看重。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是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那么,世家大族在这方面显然施展着比一般家庭更大的作用,即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传递文化的职能,并形成这样的运行轨迹:文化——仕宦——世家(官僚兼文化)——文化。这就是封建世家与文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国封建时代的家族制极其强固。历代统治者为鼓励孝悌友爱等人伦道德,对世代同居之家常有褒奖,使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制度得到强化。那种三世同堂、九代同居、珍重门弟与世系的特点,使家族由居住地域的稳定性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稳定的人际团体,从而导致文化也像家族的延续一样,在一个稳定的群体内传递与延伸。

这样,在前面所说的文化运行轨迹中的后一个“文化”,也就具有了某种“家学”的特点。譬如:东汉时期统治者力倡经学,不少世家大族靠经学起家,竞相以经学传授后辈,于是,某一门经学便成了某个世家大族的“家学”。当时著名的世家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宋代,理学称盛。金溪陆象山(九渊),其八世祖陆希声是唐昭宗时的宰相,至陆象山辈历二百年,家道已衰。但陆象山一辈兄弟六人中,象山、梭山(陆九韵)、复斋(陆九龄)三人皆精研理学,演为一代家学之盛,家世也赖此得以复兴。

封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在《四书》《五经》和诗赋方面,农医百工之学很少问津。所以,世家大族器重和传播的文化,主要是一种以经学和文学为主的人文文化。

经学,在敲开仕途之门后往往被束之高阁,而文学由于具有交谊、记事、言志、抒情、咏物、唱和等多种功能,自然就成了士大夫及其眷属、子弟们日常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士大夫之流大多也是文学天地里的骄子。代有才人的现象更是屡见诸史籍。三曹、三苏自不必说金庸引以为自豪的“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家族史,更是近代以来世家文化兴盛的美谈。

(《选自《世家•文化•文化世家》,作者:李真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家是指世代做官第高贵的人家,世家的官爵有通过军功、经商、世袭、读书入仕获得。

B. 重视教育,督子读书,使他们路身官场,是世家保持长兴不衰的唯一途径。

C. 世家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文化是世家产生的根源,同时又是世家发展的目标。

D. 家学兴盛与统治者的倡导密不可分,统治阶级又利用世家的影响力加强自己对百姓的统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世家说到文化,再说到文化世家,逐层深入,引经据典,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

B. 第一段引用司马迁《史记》中关于“世家”的内容的目睥是为了介绍世家的来源。

C. 文章第二三两段作者阐述了世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读书出仕都是一条普遍途径。

D. 第五段从统治者对恪守人伦道德的世家大族的褒奖,指出了这些世家兴盛的外部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家子弟要跻身官场,谋取禄位,因此世家文化往往依附皇权,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B. 由于世家子弟科举应考内容,很少涉及农医百工之学,因而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C. 东汉时期统治者力倡经学,不少世家大族竞相以经学传授后辈,因而出现了“农学”。

D. 世家子弟经学是为了应考,学诗赋则可以言志交友,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更为广泛。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