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凇沆砀:冰花

B. 湖中人鸟声俱绝:极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杯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 人不知而不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D. 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湖心亭看雪》是唐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

B.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C. 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 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 冰雪世界中, 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D. 文章情感复杂,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 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4.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B. 上下一白 (一:全,都)

C. 焉得更有此人(更:更加)

D. 客此 (客:客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是:这)

B. 惟长堤一痕(惟:只有)

C. 强饮三大白(白:白水)

D. 及下船(及:等到)

6.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 潭西南而望   B. 杂然而前陈者   C. 乃记之而去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 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 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是晚上十点左右。

C. 本文白描写景,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作者雅趣相互映照,深化意境。

D.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连用三个一字,与 “上下一白”相互照应,同时这些小到极点的“痕”“点”“芥”“粒”镶嵌在“上下一白”的天地中,更衬得雪景广阔无垠。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 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