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而一旦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丧失了儒学思想借以栖身的礼乐制度,儒家也就从一种以天下体系为特征的文明形态,异变为一种只能满足少数人形而上学思辨兴趣的哲学理论,儒学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平治天下的恢宏精神追求,此种追求本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神魂所在。

儒学在新世纪面临着一阳来复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体系被连根拔起,并且许多人至今依然将民间所剩无几的礼乐残余等同于四旧,必欲将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乐文明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当然,儒家礼乐本身也需要因时通变,向现代转型,在此前提下,儒学能够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光明日报》2019年3月2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孕育了儒家学派,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的礼乐文明形成于西周中叶。

B.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一思想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体现了儒学知行合一的特点。

C.中华礼乐文明有巨大的包容性,能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与它的儒家思想内涵有关。

D.近代哲学化后的儒学,虽是从传统儒学转变而来的,但二者的功能与价值大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指出礼乐文明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它对儒学和外来文化的“母体”意义。

B.文章第三段三处引用孔子的言论都是为了揭示仁和礼之间互为前提、相互成就的关系。

C.文章揭示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是在剖析了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D.文章指出了传统儒学在近代向哲学转化的利弊,也揭示了产生这种转向的社会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春秋时期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状况,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就建立不起来。

B.孔子认为礼乐应根植于人的真情,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形式主义弊病持反对态度。

C.儒学丧失平治天下的神魂的原因之一,是礼乐制度在近代被激进的反传统所摧毁。

D.让儒学重新融入社会基层,成为百姓日用人伦规范,是礼乐文明得以复兴的关键。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