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武帝下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自此建立。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察举制有何新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为何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高一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