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 入或传出。这两方面的情形,在历史都留下了许多很好的例子。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人,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 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出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 的路线,而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 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 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

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  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我们 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国与国,族与族关系好坏,文化交流都未中断过,丝绸之路对此贡献很大。

B. 中国同波斯的文化交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些交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 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具有政治使命,也是为了记录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

D. 汉藏语文献材料证明:自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并未断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论证其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B. 文章列举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论证波斯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有交融。

C. 文章列举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波斯兰系统的玻璃器,论证杨良瑶聘使人食贡献的可能

性。

D. 文章列举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用以论证丝绸之路上文化的流动性极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未必友好甚至敌对。

B. 从第二段文字看,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对于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C. 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相比,杨良瑶的海上之行时间更早,取得了更为重要的成果。

D. 出土的文书和石刻史料可以有效弥补传世文献记录的空白,在线某些历史真相。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