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