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还家    (       )                   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

太守说如此(       )              ④病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3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