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甲】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的最重要方式。传说中国有一位圣人名叫神农,他为使百姓有食物吃,“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为尝试“百草”,他“一天而遇七十毒”。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为寻找食用植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文字时,这种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因此,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积累的动植物知识,能够将自然界中一些可供食用的动物或植物, (1) (驯化/驯服)或培育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人们在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实践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动植物的认识。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画有动植物形象的陶器。在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外壁上有一幅太阳与植物的图画,画的中间是一棵刚出土不久的植物子叶,子叶的两旁,画了两个闪射着阳光的太阳。图画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阳光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河南临汝闫村出土的距今已有5000年的一个彩色陶器上,绘制着一幅鹳鸟衔鱼的图画,这幅鹳鱼图,清楚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鹳鸟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以上事实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和萌芽。

(乙)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方面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就有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知识。

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一些思考。“禾”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或写作,它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是对谷类作物的统称。甲骨文中还有许多从禾的字,如黍、稻等。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这些作物视为同一类的植物了。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古代人们很熟悉鹿的习性。“鹿”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它着重画出鹿的长颈、小尾巴和分叉的双角,一眼就能看出是只鹿的形状。甲骨文中还有几种鹿类动物名称,比如“麝、麇、麞”等,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且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但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 (2) (形状/性状)相同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想法。

1.从【甲】【乙】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1)处应填     

(2)处应填     

2.“麓”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请你根据【乙】文内容,推测古人造此字时的具体想法。

答:     

3.阅读【甲】【乙】两文后,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有了哪些了解。

答: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