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  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  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  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  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  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  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

杨  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  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  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另一种东西。

杨  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张海迪:不会。

杨  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  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这是张海迪对人生的一种自我定位,她是以一种清醒的眼光来反观自己,同时,这也是她对杨澜所提问题的巧妙回避。

B.张海迪拒绝山东大学授予的学位,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过山东大学的校门,这个学位就不代表真才实学,只是个虚名。

C.对于是否恨自己的身体,张海迪的回答令人震撼,“我总是很细微的照料自己的腿”,这是她对生命中残缺的守护,是对命运中苦难的坦然承受。

D.通过访谈,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海迪的思想是矛盾的,她既想活出诗意,追求完美人生,又觉得人生是不完美的,自己是被造物主把美破坏了的人。

E.此文作为一篇访谈,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访谈双方的交流亲切而又不失厚重,让观众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考生命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启迪。

2.通过此次访谈,你从中看到张海迪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6分)

3.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为什么?(6分)

4.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