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选自《古文观止·韩愈〈原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伤心、忧虑

B.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声望、名声

C.为是者,有本有原                根源、原因

D.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诽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早夜以思 / 夜以继日

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3.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

C.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4分)

(2)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4分)

(3)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4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