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清代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文风朴实简洁,注重证据罗列,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由于其在乾隆、嘉庆年间达于极盛,故名“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有吴、皖两派之分。吴派“唯汉是信”,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其主要学者,有周惕、惠栋、沈彤、江声和余萧客等。皖派则重视音韵、文字等的研究,从“小学”入手,判断、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该派学者,以江永、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

乾嘉学派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收集资料,归纳研究,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清代之前的经典研究,处处讲求微言大义,而于其本身的真伪却不闻不问。乾嘉学者则在梳理旧有经典过程中,证实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经典为前人伪作,开一代学术疑古之风气。他们对古代经典的细心整理,为后世学者的学习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乾嘉学派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脱离实际、烦琐细碎。他们存古薄今、舍本求末。考订问题,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把同类材料罗列一起,旁征博引,然后得出结论,只讲证据不讲道理。其中多数考据家的作品,都是以繁为贵,一字的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为了标新立异,解释一个字的古义,疏至盈千累百,议论不休。结果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

(节选自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有删改)

1.清代的学术研究为何有“汉学”之称?

2.乾嘉学派吴、皖两派的特点各是什么?

3.概述作者对乾嘉学派的评价。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