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风 筝

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它为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和“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五代时,有人将竹笛缚于纸鸢之上,升空后,经风一吹,发出类似古筝的音响。据说,这就是风筝一词的来历了。

南宋时,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盛况空前。每年清明节,踏青的人摩肩接踵,男女老少手持风筝,争相追攀,风动筝鸣,颇多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外国则善于在风筝上动脑筋,赋予它科学的魂魄。譬如富兰克林在美国、罗玛斯在法国,都曾不约而同地在电闪雷鸣时,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说明它可以沿导线入地,从而免去雷击的危害。正因为风筝试验,避雷针才得以问世。

“影驰碧空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春回大地,阳光艳艳的蓝天,纸鸢结伴而行,这样的时刻是美妙而难忘的。

1.第一段引用古书上的话有何作用?

2.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