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桥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认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

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

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

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因为乔厅长是江心人认识的职务最高的官儿,江心乡人倍感自豪。

B.乔厅长是建桥的“第一功臣”,亲自指挥了江心乡大桥的建设,并将节省出来的三万元钱捐给江心乡。

C.乔厅长把为江心乡造大桥作为他晚年最大的事,并表示,大桥通车之际,一定要赶来参加祝贺。

D.这是一篇反映积极的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作品所塑造的乔厅长实际上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E.本文将乔厅长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贪官对比,让读者确实看到了乔厅长是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2.小说的主人公乔厅长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桥墩”为题,有什么作用?还有哪些深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读这篇小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悬念”与“情感”魅力的过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