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

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结合全文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的神态,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C.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 

2..请赏析文中父亲的形象。(4分)

3..作者的父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却一直骗着儿子,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想法?(6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