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 “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 “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3.BD

4.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可以抓住诗歌中的景物、使用的典故以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暮楼空”写出环境的空寂、死气沉沉,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体现出羁旅愁思;“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前一句使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幽怨之情,后一句运用屈原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前一句运用东晋太守陶侃的典故,后一句运用贾谊的典故,“空滩雨”“承尘”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感慨;“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人不至”“与谁同”,表达知音难觅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诵读诗歌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运用了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典故,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考生需要明确这些典故的内容,明确典故中人物的命运,然后再与诗人联系起来。

【题型】诗歌鉴赏
【结束】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劝学》一文中,荀子强调,君子想要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就要___________。

⑵《氓》一诗中,弃妇自诉在夫家时辛苦劳作,早起晚睡,天天如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