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有中央集权的性质,都城就是古代国家机体的大脑和心脏,必然是政治中心。由于政治权力的主导性作用,政治权力对杜会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都城必然也是文化中心。但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2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1894年以前,外资工厂有109家,1895-1913年间又新增136家,其中多数资本都在10万元以上。从缫丝纺织到机器制造,从烟草制糖到开矿冶炼,从造车造船到水、电、气等工业部门无不渗透了外国资本。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一战期间及战后二三十年代,新兴行业与日俱增,出现了机器制药、橡胶、化工原料、电工器材、油漆等行业。除矿冶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摘编自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的各自积极作用。

高一历史综合题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