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战国时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以统一全国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制订与之相类似的“言同声”的政策。为什么?同声难,同文易。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而以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却很难具备这一优势。因此,不论发音差异多大,只要识别出汉字字形,就可能领悟其意义。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者闽南、台湾,用方言与当地人交流很困难,然而只要写出字形,就基本没有障碍了。汉字可以记录言语,却又超越言语乃至时空,极有助于以文化育天下的伟业。我国方言众多,然而地无分南北,时不论古今,文化主脉,千秋一系,沛然而下,浩浩如江河,至今不衰,汉字之功可谓大矣!

立形见意,其“形”必然复杂:点画种类以十计,部首数量以百计,单字总数以万计。但复杂而不紊乱,殷商时期的数千单字就已基本形成体系。此后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最终凝定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其中有古(篆)、今(隶、草、行、楷)之分,又有主流字体(篆、隶、楷)和辅助字体(草、行)之别。古今、主辅之间,看似差异很大,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大多数单字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及演变理路。今文字中,隶、楷、行虽然已失去“视而可识”等直接摹写自然而来的形体特点,但大多数合体字仍保持以部首统领事物类别等方式,存在“察而见意”的可能。许多部首如“水(氵)”、“手(扌)”、“草(艹)”等所属之字,读者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只要知道部首的意义,仍可大致判断其物类归属。即使是形体变异最多的草书(特别是狂草),许多常用部首和字形也还是有迹可循的,因而历代流传至今的草书字迹,大多数都可以识读。

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为汉语文学的一些独特体裁和手法奠定了基础。以骈文、对联等体裁创作的文学作品,语句对称,不仅音美、义美,而且排列形式也非常美观,至今很难找到相应的外文表现形式。一些具体的文学创作技巧,更是直接依托于汉字字形,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都以“火、金、水、土、木”为部首,“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将“破”“枯”拆解为“石皮”“古木”。

立形见意,使得汉字造字方法(特别是形声)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字形体系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古代所无而近人创造出来的。当然,造新字要求谨慎,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字的主要呈现方式无非是刻、铸或写等,以写为主。汉字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汉字在视觉形式上具有两个潜在的特点:一是基本合乎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二是可塑性强。前者利于实用,后者利于创造,巧妙集于一身,再加上毛笔等特殊工具,于是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的一个“例外”——书法艺术。这是汉字在记录言语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之外滋养出的一朵极其绚烂的艺术之花,不仅与诗、画等一同成为国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更堪称世界艺术之林中独一无二的奇葩。

(节选自叶培贵《智通天地道洽人文——汉字之美与书法之魅》,2013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汉字“立形见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推行“书同文”和“言同声”的政策,因为汉字“立形见意”,有利于文化育天下的伟业。

B.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较强的通约性,比较有利于跨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流。

C.汉字“立形见意”,北方人到广东、香港或闽南、台湾,用方言交流困难,只有识别出汉字字形,才可能领悟其中的意义。

D.汉字“立形见意”,是记录语音为主的字符系统,可以记录语言,却又超越语言乃至时空,使我国文化主脉,千秋一系,至今不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绵延几千年,历经多次变化,却保持了体系的延续性,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义渊源以及演变理路。

B.立形见意使汉字成为方块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间比较规则,使汉语的文字作品,语句对称,音美、义美、排列形式美。

C.立形见意使汉字造字方法具有强大的创造力,现在普遍使用的人称代词“她”以及许多化学元素的汉语名称,都是近人创造出来的。

D.汉字有两个特点:一是合乎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利于实用;二是可塑性强,利于审美。这两个特点加上毛笔等特殊的书写工具,形成了文字书写中独特的书法艺术。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的汉字,尽管已失去“视而可识”的形体特点,但多数合体字仍有“察而见意”的可能。

B.汉字许多部首的所属之字,即使无法确知其音、义,也可以由部首的意义来大致判断其类属。

C.就创作技巧而言,“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依托于汉字字形,而,“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则是依托于字义。

D.汉字书法是由汉字视觉上的两个潜在特点和毛笔等特殊工具共同形成的,它堪称艺术奇葩。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