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麦大王金善宝

金善宝生于浙江诸暨县,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

金善宝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读书之余总是帮助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中学,每年的寒暑假,他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这段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他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并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不久邹先生又推荐金善宝去学校新建的试验场当技术员。当时小麦试验场只有106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间,金善宝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后产量大增,这些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30年金善宝应考出国留学被录取,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聚餐会上,一位美国学生蔑视地对金善宝说:“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金善宝听后,对这位挑衅者异常愤怒,当即回敬道:“先生,遗憾得很,中国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

1932年初,他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先回到杭州劳农学院任副教授,半年后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作物育种要掌握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品种类型,这是创新品种的基础。为了广泛搜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从700多个县搜集了大量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后,都实现了增产的目标。为改变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七七事变”后,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尽管条件很艰苦,但金善宝并没有停止小麦的研究工作,带着助教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四川小麦品种。1939年,从3000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仍达百万亩以上,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金善宝还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论著,1961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1964年,他与刘定安主编了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中国小麦品种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金善宝少年时读书之余,经常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因此,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学习。

B.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建了试验场,虽然设备简陋,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这个试验场的建立却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 回国后,金善宝和助手们克服困难,广泛搜集小麦品种,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都实现了增产目标。

D. 我国在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存在着资料严重缺乏的状况,60年代开始,金善宝重视理论研究,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关于小麦栽培的论著。

2.本文第四段引用与美国学生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金善宝的人生经历对你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