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手机响起来的时候,睡得正浓。等我看清屏幕上显示的名字是张里时,一接通电话,我就破口大骂:“神经病啊,你?”张里一个劲的道歉:“柱哥,实在对不起,我实在是睡不着,你来一趟吧。”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休息。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

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你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就是为了给我显摆哟? ”

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长满老茧的手捏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对方木凳至少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操作,四只脚一点也不松动。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做工相当讲究。”

我一看,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其它部位的红漆倒显得特别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这行有一段时间了,懂得真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

张里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近七十岁的老头儿,瘦弱,牙齿几乎掉没了。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喝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的吃喝,不说话。这时,有人给张里电话。不久,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急了:“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了。”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的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他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3期)

1.下列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这样就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第二段插叙我和张里的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 小说语言生动雅致,生活气息浓郁,“瞎钱了”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家伙”饱含了“我”对张里的敬佩。

C. 小说通过对柴甘村的环境和人物的记叙,展现了一幅苍凉落寞的农村生活画卷,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D. 小说中“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绝非闲来之笔,而是为后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E. 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主人公的鲜明个性,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小说在刻画张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香椿木四方凳”为题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