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阅读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当时该国国君是谁?公元前356年是公元前几世纪中期?(3分)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第几条措施最为不满?(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一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4)材料二中的“从平城到洛阳”的迁都措施是北魏哪一位皇帝实施的?北魏政权是由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分)

(5)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1分)

(6)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是这位皇帝实施的哪一“汉化”政策?(2分)

(7)综上所述,战国和北魏时期的这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主要是什么?(2分)

七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