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情圈

这两口子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不知不觉过去了大半年。

男的叫古正风,四十来岁,眉粗、鼻高、身体壮实,见人一副笑模样。妻子叫刘秀姑,肤色黑,但眉目清爽。他们是雨湖公园的合同工,古正风在花木队侍弄树圃、花坛,每月工资一千八百元;刘秀姑在清洁队打扫亭阁、厕所,每月一千五百元。

雨湖公园很大、很美,又处在城市的繁华地带,天天都是游人如织。为上下班方便,这两口子租住马家巷的两间小平房里,一间是卧室兼餐厅,一间是厨房,不到四十平方米。租金很便宜,每月六百。房东叫马绍祺,他家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出租小屋不在院中。古正风只在交房租的时候,才去马家院,交了租金不坐不喝茶不扯闲话,转身就走。

在马家巷住了大半年,他们除了认识房东之外,巷中还有三十来户人家,几乎不打交道。他们觉得很寂寞。在乡下,一个村的人都知根知底,没有不认识的,东家做寿,西家结婚,都会闻讯而至,帯上一点礼物或礼金去表示心意,邻里关系鱼水情深。俗话说:“人情是把锯,锯来又锯去。”真是一点也不假。

古正风对妻子说:“城里人有他们的交际圈,我们被隔在外面,既然我们想在这里长久地生活,就得把自己融进去。”

妻子问:“人家不请,我们能厚着脸皮上门送礼?”

“我们不是认识房东马绍祺吗,这个老爷子很热情,巷里人有什么喜庆事,请他知会我们一声。俗话说伸手不打送礼人。我们去送礼,别人会赶我们出来?”

不久,巷口的李家孙子结婚,给各家送了请帖,只是没有送到古家。马绍祺遵嘱,把这件事告诉了古正风。古正风喜饱了,买来包封,特意在里面放了一百元钱(乡下一般只放四十元),去了李家。

李家人满脸是笑,接过包封,说“愧领了!我们过去没有人情来往,所以没送请柬给你,请多多包涵。明天中等的喜酒,请你们全家光临。”

古正风夫妇吃过这一回喜酒后,巷里的男女老少对他们刮目相看了。他们认为这对外乡人重情重义,不小气,应该高看一眼。老人亲切地叫他们“小古”“小刘”,同龄人称他们“古哥”“古嫂”。

古正风和刘秀姑的心,像泡了一汪蜜水。

谁家有个喜事,都会正经地把请柬送上门来,不送就觉得对不起古正风夫妇。古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真是至理名言。

乡下的“人情”大概有婚丧、乔迁、生子、做寿等几大项,但城里又多了许多项,如干部荣任新的职位;孩子考上了大学;知识分子职称晋升……都要设宴招待邻居、好友,被邀请的人自然不能空手去。更奇怪的是,城里人过生日都下请柬。古正风觉得这是乱了规矩。俗话说“生日无请。”古书上还说“寿者为尊。”说白了,谁的诞辰都不能主动请人来吃寿宴,唯我独尊,指令人家来拜寿是失礼。凡至亲好友,会记得寿者的诞辰,主动上门庆贺的。城里人居然不知道这个规矩,怪!

一天刘秀姑说:“我俩每月工资三千三百元,除去房租六百、伙食纲和其他费用一千元,应存下一千七百元。可现在每月送人情就得七八百,一连几个月了,这怎么好?”

古正风愁锁眉头:“我原想进入城里人的人情交际圈,现在看来,我们还不够这个资格。这繁多的礼尚往来,农村人还没有这个经济条件,承受不了,往后的日子还长,人情是把锯,锯伤的是我们自己。”

“那怎么办?”

“我们得去暗暗地寻一处出租房,要离马家巷远一些。”

过了些日子,古正风从乡下把父亲接来了,说要在城里为老人做七十大寿。

古正风到各家各户去送了请柬,这叫“入乡随俗”。

巷子里的人家都很高兴,表示一定来为老人拜寿。何况,古正风早有人情在前,他还是第一次请大家去捧场,大家自然是都乐意去,送的礼金也很客气。

寿宴过后,一天夜里,古正风先让约请来的搬家公司把东西运走。然后,一个人去了房东马绍祺家,说是一个亲戚有多余的房子,邀他们去免费住。这当然是谎话,但他说得有情有理,令人信服。待交情房租,古正风向马绍祺双手抱拳,说:“马老,多谢你照顾,我们后会有期!”

望着古正风远去的背影,马绍祺依依不舍,突然发觉自己年老记性差,刚才忘记问古正风新家的地址了……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选材贴近现实,以古正风夫妇与城里人之间的人情往来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城乡之间在人情观念和经济状况上的巨大差异,颇具讽刺意味。

B. 文章用大量语言描写来突出主人公古正风的性格特点。从“伸手不打送礼人”“多谢你的照顾,我们后会有期”等,看得出他是一个能言善道、处世圆滑的人。

C. 古正风反感送请帖请人参加寿宴,认为这样做是失礼,但是最后又借为父亲办寿宴挨家挨户送请帖,然后辞别。这实际上是乡下人最终无法融入城里人情圈的无奈之举。

D. 文中的城里人最初不与古正风夫妇打交道,后来在古正风送礼之后便热情起来,“小古”“小刘”“古哥”“古嫂”叫的亲切,这前后变化足见城里人的势利。

2.乡下人到城市打工、生活,城市人情圈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心理,请结合文本梳理古正风这种心理的变化过程。

3.文中两次出现“人情是把据”,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处俗语各自的内涵。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