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窗帘 迟子建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我上车的时候她就坐在那里了。她的头发已经白了 多半,看上去六十左右,穿灰棉袄,扎一块深蓝色的头巾,带着一只篮子。她似乎怕别人不 小心踢着那篮子,时常地往下望上几眼。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 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她的自言自语声引得我忍不住想笑。比如她轻声嘀咕:“这 荒郊野外的还亮着灯,这不是给鬼照亮的嘛。”这电线杆子可真多啊,隔不远就一个。这电是 从哪里走的呢?”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千真万确。 很快,列车员过来了。她听明了事情原委后,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已经卖给人家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老女人落下了眼泪,提着篮子来到边座上。她看了一眼那贴着车厢壁立着的座儿,说:“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七仙女的屁股也坐不稳定呀!”她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一起身就自动立起来了!” 老女人把篮子放到窄窄的桌上,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用手护着那只篮子。 一个年轻人叹了口气,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得了。”

这时从靠近门口的地方走过来一个穿驼色毛衣的男人,他看上去有六十左右了,戴一副老花镜,手中提着一份报纸。他对年轻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 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行了吗?”

那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万一 磕碰着怎么办?”

“我天天早晨都打太极拳,什么毛病都没有,别说爬上铺了,就是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 着胸脯说。

“那可不行,万一有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借口上厕所,逃之夭夭。 老头叹了一口气,说:“不诚心让铺,装什么好人啊。”说完,回自己的铺位了。 有个抱小孩的妇女说:“我带着孩子睡在下铺,可是小孩子离不开我,不认别人,我要是在家,她奶奶搂着她睡都不行。她不认生的话,我就让你和她睡一个铺了。” 我犹豫了一下,轻声对她说:“要不你和我睡一个铺,你睡前半宿?” “姑娘,不用你费心了,我能坐着,不就是一宿吗?” 先前我还有些紧张,她的话竟使我一阵轻松。我说:“要不我睡前半宿,后半宿你睡?” 车厢突然暗了下来。我睡不着,不时地翻身探头看一眼老女人,她依然端端正正地坐着,样子就像一个用心听讲的学生。 我终于在黎明前连续睡了三四个小时。醒来见她依然把手搭在篮子上,端正地坐着。我不由得心生羞愧。我跳下中铺,对她说:“大娘,到我的铺上休息一会儿吧,篮子我帮您看着。”

她用微弱的声音说:“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快到站了,不麻烦你了。”她的话使我无地自 容。我觉得喉咙那里热辣辣的,仿佛着了火。

天色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仿佛挂了一幅严严 实实的雪窗帘。老女人又开始用指甲去刮霜花了,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刀在割着我的心, 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抱小孩的妇女过来了,她对老女人满怀歉意地说:“原想着和孩子早点起来让你去躺躺的, 可是不知怎么的一觉就睡到天亮了。这时,又有几个旅客过来让她去自己的铺位躺一会儿。 老女人回答大家的话总是一个内容:“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要到站了,不用了。”

前方就要到青杨树车站了,那是老女人下车的地方。她的腿已经麻木了,走得很迟钝, 踉跄着,像是拼尽全力在拖着两条腿走。她挎着的那只篮子,也跟着她踉跄着。

我坐在老女人坐过的边座上,透过她刮开的那道明净的玻璃,望着那个小小的站台。她 终于下了火车。她把蓝围巾系到头上了,缩着身子在站台上张望着。火车启动了,她的身影 很快就被甩在车后,甩在一片苍茫的白雪中,模糊了,不见了。而我所坐的座位,还残存着 她的体温,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从未有过的寒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女人,由卧铺票却因为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被一 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的不幸遭遇。

B. 小说除了用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老女人和中年 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等。

C. 老女人喋喋不休地表达着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疑问,比如窗外一闪而过的电线杆、车 厢上的弹簧边座等,这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

D. 小说语言细腻,意蕴丰富,如结尾些老女人的座位“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 冷”, 在冷热对比中突出了“我”复杂的心理感受。

2.这篇小说以“雪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迟子建的小说在寒冷和感伤中,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暖,给人以希望。这篇小说 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温暖”的?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