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人类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物理机械、水利技术、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译书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多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三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3)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举一例说明儒学是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

高二历史非选择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