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此新锐如此保守

云也退

①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个电话,“汪爷”。那是汪景寿,我向他问起他最熟悉的朋友之一。“你说马季啊,现在也少联系了。马季存了十多个自己写的新段子,他不想拿出来,等以后再说。”

②马季为何怠于抛头露面了?汪爷说,他厌恶如今的风气。属于马季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办相声晚会,摄像机镜头四面八方扫过去,扫不到一个连鼓掌都透着整齐、笑容都透着幸福的观众席了。名义上马季依然是业内的项梁柱,但同行不见得真买他的账。他批评某著名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欠扎实,对方立刻表达不快,而且观众不管,他们不觉得这位相声演员说的《卖布头》是在糟践传统相声,他们确实被逗笑了,还赞许此人的段子敢揭露社会阴暗面。马季注定沉默,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世无英雄,难道刘、侯两位大师亲传的台风、手法、吐字,已经不如“揭露社会阴暗”更重要?

③在戏曲曲艺等“国粹”领域,“保守”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倾向。马季认为,没有那些薪火相传的基本功,就不成其为相声;欣赏不了《报菜名》,把它混同于饶舌音乐.就难说是懂相声。祖宗的东西既成定格,往后的修补就只能在框架以内进行,不管什么内容的相声,都得讲究假痴不癫,讲究语气急转、卖关子、谐音谐义,讲究搭档的默契等等。观众不再奉一种规矩为正宗时,马季向媒体流露出对某些“新锐”的不屑。

④但是,记忆中的马季却从未落伍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开新,开得惊艳奔放,火爆热烈,生气勃勃。不论什么题材的相声,叙事与抖包袱都能在精巧的编织下透出文学作品一般的韵律,选句择词妙到纤毫,不容半分增减。马季相声中的美,早在一个据说只能孕育样板戏的时代就产生了。而且,他的才华可以轻易地突破“歌颂体”之类概念的束缚——去除掉蒙在外表的话语枝蔓,《桃源新貌》就是一段以制造古今话语体系的矛盾收获幽默效果的作品,《游击小英雄》则是儿童、成人、日本鬼子三套语言系统交织、穿插、碰撞而成的喜剧。只有功力深厚如马季者,在如此刻板的题材上亦能栽成幽默之花。

⑤正是一个力主“歌颂”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马季的创作力——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然而,这也铸就了马季晚年的困惑和受挫感:时代嬗变之后,他对观众不再有十足的把握了,他似乎不知道除了完美地演绎一个笑话获取台下的欢乐之外,还有什么稍高一点层面上的东西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而追求这种共鸣,却是马季这一代相声演员的内心自觉,且将其忠实地传到下一代。所以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北海游》这样的作品,因为他只是在有限的若干年里,在“四化”“新长征”“劳模”成为流行语的若干年里,意识到一种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强烈需要——如马季当年背负的使命。

⑥当我打电话给汪老爷子时,完全想不到那将是我跟他的最后一次通话。我听到他那一声标志性的拖腔“喂——”时,完全想不到他只剩下不到半年的岁月,身后子嗣全无。马季比他的老友晚走不过9个多月,我与他毫无接触,对他的为人更不了解,只知道他晚近常偏居京郊习书法养性,但是我依然能感到他的存在。

⑦马季的困惑也是相声本身的困惑,一切宏大叙事的精神支柱瓦解以后,相声的衣食父母顿成乌合之众,而那些离经叛道的演员似乎在尝试又一轮的开新。反思这些问题,也许比计算相声界还剩几个大师有意义得多。不管马季是否大师,我都相信他不朽。他就在我心里,和汪老爷子在一起,和一个电话号码、一声戏韵十足的拖腔在一起。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叙述某著名相声演员表演《卖布头》的例子,旨在说明传统相声艺术已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B.马季晚年的困惑在于,除了演绎笑话以获取观众的欢乐之外,他几乎不能自觉完成从更高层面唤起观众共鸣的艺术使命。

C.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等作品,是因为他也为了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弃了对青年人指路的使命。

D.本文以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马季的人生轨迹,主要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的坚守。

E.作者赞同了马季在相声艺术上的“保守”观,批评了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相声演员。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⑤段“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末尾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3.从文中来看,在相声艺术的追求上,马季的“新锐”和“保守”各有哪些体现?请分别概括作答。(6分)

4.有人认为艺术应当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有人则认为不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