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而有恶焉    疾:嫉妒。

B.合于犯乱理     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礼义    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也  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合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②然后出辞让

B.①人之学,其性善       ②礼义,圣人之所生也

C.①则人之性恶明矣       ②曰:是不

D.①是以之起礼义、制法度   ②安恣睢,而为礼义者小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3分)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