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 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老 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 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 “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 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 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 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 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 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 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 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 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 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 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 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 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 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內求。

C. 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 《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B. 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 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D.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事求是”的方法成为当今主导的思维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哲学不再讲直觉。

B.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各派在思维方法上各有侧重,互有优劣。

C. 名、墨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D. 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