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在今天经常争论不休的问题。

②一切文明,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非洲的还是美洲的,都积累了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表现为技术,有些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就是博物学。博物学这个名字来自西方,代表的是与自然哲学不同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探究,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等工作,而非观念演绎。我认为,这种知识类型极为古老,像技术一样遍布所有的文明地区,虽然在西方有理性科学这样的参天大树,仍然有强大的博物学传统;在中国,博物学非常发达,而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在博物学意义上主张中国古代有科学。

③博物学是在与生存环境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环境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多样性特征。它具体而多样,带有强烈的本土色彩。它既是技术性的,能够指导操作实践;又是宗教性的,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念。原始的博物学是原始人民在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存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工艺制作等,历经成千上万年的磨合,所以是对当地人最有效而且最可靠的知识。在有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用现代技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都难以生活下去,但本地的土著依靠他们自己的博物学知识,可以在此世代生养繁衍。

④西方的博物学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无疑是理性科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也是西方博物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关于动物的博物学著作,接近他的全部遗留著作的三分之一。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的大博物学家有老普林尼、达尔文等,卢梭和歌德也是有名的博物学家。 19世纪之后,传统的博物学领地为数理科学所兼并,日渐式微。总的来看,在西方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博物学的地位低于理性科学,是“小树’’而不是“大树”。

⑤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界概念,因而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但是,中国人的存在者被划分为天、地、人三才,在三大领域之中均有极为发达的博物学。前面提到,中国的天学根本不是希腊意义上的数理天文学,而是服务于皇权政治和宗法社会日常伦理生活的礼学,其表现形式就是天空博物学。中国地学包括气候、地理、植物、动物诸多研究,体现在《山海经》《博物志》这样的风土志、草木志等著作之中。中国人学更为丰富,从衣、食、住、行、医,到礼乐、风俗、人伦,都属于博物学。中国科技史界公认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全都是地道的博物学著作。

⑥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科技史界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本上沿袭了李约瑟纲领:其一,科学与技术混在一起,不加区分;其二,以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科学史。我认为,中国科技史界应该突破这一纲领,尝试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本质上是博物学’’这一新纲领来重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1.下列关于博物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学其实是文明在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

B.博物学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探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等工作。

C.博物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多样性特征,既是技术性的,义是宗教性的。

D.在西方历史上,博物学的地位较低,是“小树”,理性科学才是正统,是“参大人树”。
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学不是数理大文学,实质上是服务于皇权政治和宗法社会日常伦理生活的礼学。

B.中国的地学就是只研究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的博物学,有《山海经》《博物志》等著作。

C.过去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时都将科学与技术不加区分地混在了一起。

D.作者否定了李约瑟的纲领,建.立了新的纲领,要重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文明的表现形式都分为两种:一表现为技术,…表现,为知识。

B.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的观点是仅就博物学意义而言的。

C.现代人缺乏博物学知识,很难在白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生活下去。

D.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界概念,是因为不存在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