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②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吸附了二口恶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致癌物就会有致癌效应,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③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④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它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⑤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⑥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也即PM10),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⑦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菌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⑧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⑨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⑩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和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

C.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完全不能被排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病毒、细菌的感染,加上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

C.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附着其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必然引发血栓。

D.德国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吸入更多的PM2.5,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要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都有很大的危害,也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B.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可能导致金属危害、生殖危害甚至是癌症。

C.PM2.5比PM10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是因为PM2.5能附着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渗入血液,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

D.PM2.5超标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比沙尘暴更大,因而我们要竭力减少颗粒物的排放,努力提高空气质量,改善自然环境。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